三家分晋:分的是晋国毁掉的却是周王朝八百年的国祚

日期:2024-03-16作者: 新闻中心

  铁血山河、翻云覆雨、明争暗斗、你来我往,贫瘠的土地上能开出灿烂的思想之花,方寸之地亦能诞生数之不尽的传奇人物。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推翻了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建立了周朝,自此礼仪和文化的种子开始萌芽。周朝被称为中国文化的定型期,是我们被称为礼仪之邦的重要源头,因为周朝自建立伊始便是以礼治国的。

  众所周知,作为一个国家,想要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需要一些制度作为维系的纽带。而“礼”在法制尚不健全的夏商周,就成了统治者管理国家重要的手段。

  礼应用到实际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是民众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要使用到礼,比如礼尚往来,生老病死怎么样做出应对等,第二个就上升到了国家的制度层面,周记有记载“礼是大事也,用之于国,君与臣之间就有秩序,国家才能兴盛,而用之于诸侯,则能让诸侯顺从不会以下犯上,让国家这艘巨轮顺利运行。

  在政治上,礼大多数都用在制定君与臣之间的关系,由于周朝施行的是分封制,各路诸侯一定要遵守一切礼仪制度,礼仪规定天子有义务维护各诸侯的权力和地位,不能随意收回诸侯的领地,如果诸侯之间有矛盾,天子要起到调和的作用,对有错的一方予以惩罚。

  而诸侯则要效忠天子,定期述职,积极参加天子颁布的各项事务,如果不遵守或随意更换礼仪,则会受到流放,被讨伐等严厉的惩罚。

  从军事上看礼仪规定了,从天子到诸侯自上而下,按照权力的划分,对应了不同的军队等级,谁的等级越高,谁能拥有的军队就越多。天子属于最高级别,拥有六支军队,每支军队两千五百人,一共一万五千人。

  诸侯则根据官位大小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大官位的诸侯用三军,中间的有两军,最小的有一军。天子没有直接调动诸侯们军队的权力,除非某个诸侯不遵守礼仪,天子便有权力派遣其他诸侯对这个不实行礼仪的诸侯进行讨伐。

  在财政方面,天子和诸侯之间更是彬彬有礼,天子所有的财政支出必须由自身生产,天子没有向诸侯们索要财务的权力,而诸侯们有向天子朝贡的义务,但也仅仅是表达一下心意,代表的是象征和礼节,财务数量很低。

  可见礼仪已经和周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深层次地融合在了一起,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桥梁,这座桥梁的根基由千丝万缕的规则制定,最后形成一个统一的大方向,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所以,这座桥梁一旦毁坏对于周朝而言意义非凡。而三家分晋这一事件的发生,成为了砸毁这座桥梁的大锤。

  晋国是周朝下属极为强大的一个诸侯国,身为春秋五霸之一,鼎盛时期它的版图囊括了今天的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北部,以及山东西北部和今内蒙古的部分区域。晋国在被分封之初和到称霸这一路上,社会形式都有着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异姓势力异常强大。

  晋国的异姓势力在其建国之初就已经存在了,唐叔虞被分封时,带来了九宗五正等异姓贵族,加上原本晋国分封之地就存在的夏后氏、殷商等遗民旧族,这些异姓势力成了晋国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后几十年,晋国内部爆发了严重的内乱,大公族与小公族之间为了争夺权力,拼了个你死我活,权力也不断更迭,朝堂混乱不堪。这时以异姓势力为主的卿大夫们趁乱崛起把控了朝政,形成了难以抑制的政治势力。

  晋文公变革后,晋国的生产力大幅度的提升,农业和工商业达到快速的提升,晋国政治稳定,军事实力也大大增强,开始寻求外部扩张,通过几场大战确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版图也极速膨胀,为异姓势力的逐渐增强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他们利用以下几大优势快速做大做强,走向了辉煌。

  首先,晋文公在治国之初,就重用了很多跟着自己的异姓贵族,他们在朝中往往身居要职,甚至还把控着军政大权。

  这主要也是因为,晋国在无公族可用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异姓卿大夫治理国家,并且在对外扩张时战事频繁,也需要异姓势力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他们就趁机崛起,逐渐具备了与原本强大的政治势力抗衡的实力。

  其次,晋国成为霸主后,周边的附属小国经常会给晋国进贡,异姓势力的官员们便趁职务之便,大肆向列国索取重贿,大大增强了经济实力。与此同时,随着晋国的领土范围逐步扩大,需要治理的人就变多了。

  这时晋文公便将旧贵族、公族和异姓贵族分别封为“近官”“中官”和“远官”,近官主要管理国家中心区域的一个个地方上的片区,中官管理国家的公共事务,而远官则管理偏远地区和新开拓的疆土。这让异姓势力的发展更加如鱼得水,天高皇帝远没有人管,他们更加肆意妄为,不仅在偏远地区发展采邑经济,还供养军队,大力培养私人势力。

  在多个因素的推波助澜下,晋国内部培育出了许多实力强大的异姓势力,他们之间也在不断的相互厮杀,最终形成了范、 中行、 智、 赵、 魏、 韩六大强族。

  经过血与泪的洗礼留下的六大强族,成为了把持晋国朝堂背后的势力,可他们仅仅维系了半个世纪的平静,便又开启了新一轮的腥风血雨。

  最开始晋国开疆扩土后,国家的土地慢慢的变大,农业生产力越来越发达,农业经济占据了国家的主导地位。这些强族也正是依托广袤的土地趁势发展采邑经济,积累了自己的第一批力量。

  后来这些强族名下的土地数度膨胀之后,他们领地内的郡县也慢慢变得多,为了管理这些郡县,他们便培养了家臣和养士去当地做长官,慢慢的有些郡县就各自成为了强族们领地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他们在此地私募军队,积累力量,已经具备了小型诸侯国的实力。

  随着六大强族侵占的土地数量不断增多,直到他们已没有多余的土地可以兼并时,平衡就会被打破,他们便相互打开了其余五家的主意,开始相互兼并,三家分晋事件的第一阶段正式开始。

  公元497年,六卿爆发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一次兼并土地的战争,这一次鏖战历时七年,赵氏联合智、韩、魏、战胜了范和中行氏,战败两家的土地全部归到公族名下,可短短三十年之后,赵、韩、智、魏四卿又把这些土地从公族手里夺了回来,第一阶段结束,六族仅剩四族。

  第二个阶段的战争由智族挑起,四大强族经过几轮洗盘下来后,形成了智族一家独大的局面,智族另立新君把持朝政,完全不把韩、赵、魏放在眼里。

  当时智族的老大叫智伯瑶,这个人长的风度翩翩,一表人才,还能说会道,在智族内部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可他有个致命的缺陷,没有道德,经常目中无人,侮辱他人,背信弃义更是手到擒来。他掌权时强制要求韩赵魏三家交出土地和人口,韩和魏因为畏惧他的权势只能忍气吞声,赵却不以为然,导火索就此点燃。

  智族以赵不听从号令为由,联合韩和魏对赵进行围剿,赵国在三家的围攻之下苦苦维持了两年,在快坚持不下去时,局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反转,赵国的谋士暗中说服了韩和魏,他们三家反过来把智族给灭了。

  瓜分了智族的土地后,韩、赵、魏的实力愈发强大。此时他们已不满足在晋国做一个大族了,都想独立出去成为一方诸侯。于是,他们便向周烈王递交了独立申请,没想到获得了批准。

  公元403年,周烈王发布了三个委任状,任命韩、赵、魏三个晋国的卿大夫大族为诸侯,这三个在晋国的异姓打工族,摇身一变成为了一方诸侯,三家分晋国完成,从上到下的礼数崩塌也由此开始。

  在很多人看来,三家分晋是春秋到战国的转折点,也是周王朝彻底消亡的开始。因为前文提过,周朝立国后便以礼治国,“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在韩、赵、魏以下犯上时,周烈王不仅没有出兵讨伐,反而认可韩、赵、魏成为诸侯,也就等于毁坏了诸侯制卿大夫这个礼,破坏了维系国家运行的根基,毁坏了800年国祚。从此君臣便可易位,天下大乱,战国时代徐徐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