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是消费主义的

日期:2023-12-22作者: 产品中心

  建筑师在我们心中是一个伟大的职业,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生活才得以建筑审美慢慢的变好,所以建筑师是推动我们正常的生活水平的一个主要的因素,但但为什么要说建筑师是消费主义的“帮凶”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左右,“消费”慢慢的变成了社会生活中最具象征意义的内容之一。鲍德里亚说,“消费是对当代社会本身的一种陈述,是我们社会自我解释的一种方式”。考察消费空间的变化,可能是我们不难发现时代精神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19世纪的工业化带来了过剩的生产力和商品。商人开始通过量化生产和批发来减少相关成本,百货商店作为终端消费场所应运而生。

  1838年,勒庞·马奇出生于巴黎。与传统的小议价店不同,这家专营丝布的商场不仅品类更加齐全,且价格固定,经常在店内以广告和各种服务吸引顾客。到1879年,乐鹏百货已发展成为占地5万平方米,雇佣员工1788人的大型百货商店,标志着消费空间的变化。很快,世界各地的资本家纷纷效仿,这种新的商业空间很快出现在伦敦、纽约、芝加哥等欧美大城市。

  在君权至上的时代,宫殿是城市中最精致的建筑。在消费至上的时代,百货商店慢慢的变成了市中心商业区最引人注目的景观。在《从大街到购物中心:美国百货商店的兴衰》一书中,作者将19世纪末出现在美国的大型购物中心比作“消费宫”。

  虽然当时纽约、费城、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的街道上仍然有手推车小贩和临时摊位,但充满商业主动性的企业家们已经在市中心建造了钢筋混凝土大厅。他们不仅使用了铁饰品、玻璃幕墙等大胆的建筑规划设计语言,还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设施。商场可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城市中最开放最现代化的地方。19世纪中期,芝加哥的马歇尔·菲尔德购物中心安装了电梯,到1883年,购物中心的每个部门都安装了电话。费城的梅西百货公司在1878年使用了电灯。

  伦敦的塞尔弗里奇是由丹尼尔·伯翰设计的,他是1893年芝加哥国际博览会的建筑师。宏伟的美术建筑像博物馆一样庄严,里面有数百个空间类别,包括屋顶花园、阅览室和接待室。

  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西方世界。在20世纪初的上海,百货商店绝对是市中心最引人注目的奇观。始于1915年的上海百货大楼有六层楼高,能够最终靠电梯直接到达。上海永安公司建于1918年,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屋顶还开设了一个操场,名叫田芸大厦。1933年,它在东侧扩建了一座22层的摩天大楼。大新公司建于1934年,为1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它不仅有地下商场,有带轮子的自动电梯,每层都有冷暖空气,是当时最高档最时尚的地方。这么多东西在城市里都是不一样的,对城市里的所有“消费者”开放。

  19世纪末,消费空间的变化也带来了社会关系的变化,尤其是女性与城市空间的关系。维多利亚时期,中上层女性的主要活动场所只有家和教堂。工业化的蓬勃发展带来的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与他们关系不大。他们甚至需要男人的陪伴才能走在街上,分享城市的公共空间。

  百货商店的出现为中高档女性提供了一个体面、安全的场所,成为她们融入城市生活的契机。商场不仅是他们消费的空间,也是他们社交的空间,是他们认识朋友、聊天的地方。在商场里,女性获得了短时间之内摆脱家庭琐事的自由,通过消费感受到了对自己生活的一点掌控。

  对于下层女性来说,百货公司提供了难得的工作机会。因为女性工资比男性低,女性更有亲和力接待顾客,所以百货公司的员工大多是女性。在左拉1883年的小说《女人的天堂》中,从外省来到这个繁华城市的女主人公黛妮,在一家名为“女人的天堂”的绸缎百货商店找到了一份工作,一路高升,最后嫁给了商场老板莫雷,完成了阶层的飞跃。

  在那部电影《卡罗尔》中,店员崔斯遇到了卡罗尔,一位来到百货商店购买圣诞礼物的女士,他们一见钟情。百货公司为两个人提供既开放又相对私密的居住空间。

  在百货商店里,女性既是消费的主体,也是消费的客体。女性看似自由快乐的消费也被商家理性分析。左拉将女性的消费欲望描述为“机器的严格本质”,“这种机器设备的力量和规律被过去所吸引。”女人似乎被一种无法控制的欲望所驱使。但与此同时,左拉揭示了这个“女性天堂”背后的商业逻辑。为吸引女性顾客,许多大型商场还为女性提供一系列服务,如茶歇、休息室、更衣室等。商人“为他们建造了这座庙宇。混淆他们与寻求帮助的意图...考虑到瘦女人爬楼梯的辛苦,他们装了两部盖着天鹅绒的电梯。...对于不时尚的女性,通过孩子征服母亲。”女性在获得消费自主权的同时,也被消费牢牢控制。

  在电影《蒂凡尼的早餐》中,奥黛丽·赫本扮演在纽约曼哈顿蒂芙尼橱窗前徘徊的女主角。橱窗里的商品在被展示和观看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象征意义。

  大型购物中心是百货商店和各种商店的集合,是20世纪消费社会的产物。维克多·格伦(Victor Gruen)是一名建筑师,他于1903年出生于维也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逃离纳粹统治来到美国,是它的创造者。

  20世纪中期,美国大规模的公路建设、汽车的普及和装配式房屋的成熟,推动了郊区化的进程。逃离拥挤混乱的市中心,住在郊区的独栋别墅里,拥有一辆汽车,成了白人中产阶级的“美国梦”。但格鲁恩认为,美国的郊区正在蔓延发展,严重依赖汽车出行,生活单调。这里需要的不单单是一个购物的地方,更需要像城市生活一样丰富的活动和体验。所以他在设计美国郊区的大型商场时,脑海中的画面是欧洲城市中心的繁华街道。

  1956年,由格鲁恩设计的南戴尔中心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开业。它是美国第一个真正的购物中心,深深影响了美国郊区的住宅区景观,成为今天无数购物中心的原型。南谷中心有三层,商场内的动线设计营造出一种类似街道的步行体验,72家店铺站在“街道”两侧,就像一个欧洲小镇的商业街。

  格鲁恩的愿景不止于此。他还认为大型商场也应该给郊区提供参与现代社区生活的机会,就像古希腊的Agora,中世纪的集贸市场,过去的城镇广场一样。于是,他给购物中心配备了一系列适合社区活动的功能:娱乐场所和小广场营造公共空间,花园和喷泉移植到室内。格鲁恩的购物中心确实是一个“现代广场”。像古希腊市场一样,成为郊区家庭休闲、社交、社区活动的主要场所;同时,正如古希腊的民权只属于少数人一样,购物中心也是白人中产阶级的专属空间。逃离日渐衰败的市中心和非裔美国人社区的白人中产阶级在购物中心找到了归属感。

  格鲁恩不仅塑造了美国的郊区景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的城市建设。在20世纪60年代的城市更新过程中,郊区格鲁恩购物中心的成功经验也被应用到市中心购物中心的建设中。他提出了限制交通流量、促进步行街建设、缓解购物场所周边交通、将小型公共空间引入大型商业开发等思路,从而将单体建筑的设计转化为整体环境的设计。Gruehn的很多商业空间的设计理念,在当今中国很多城市的购物场所也能看到。比如“购物广场”、“购物城”、“步行街”等空间都在努力打造室内或半室内环境下的舒适街道体验,商场内也有小桥流水、绿花墙等场景。

  格鲁恩的设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受到了批评。“美国的Malling”一词的出现,显示了美国消费空间的迅速扩张。建筑师承担这些本应指向消费社会本身的批评可能是不公平的,但格鲁恩的设计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密不可分。随着商场成为占据人们闲暇时间的主要场所,“公共空间私有化”导致真正的公共空间衰落。这些购物场所小心翼翼地过滤掉了真实街道上所有令人不安的因素:混乱的交通、混杂的人群、不确定的天气、可能的危险……只留下了让中产阶级感到安心、设计精准得像盆景一样的“街道氛围”。真实街道和广场上有几率发生的活动已经被“消费”所取代。正如威廉·威特抱怨的那样:“除了街上,到处都是街道。”

  艺术品被放入巧妇芳草的商场环境,似乎印证了库哈斯的名言:街道已死。与此同时,人们正在疯狂地复兴它。公共艺术无处不在——仿佛双重死亡就等于新生。来

  21世纪,互联网消费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模式,以及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模式。大型商场不再是人们了解最新动态的地方,品牌也不再依靠商场来推广和销售产品。一切都能够最终靠互联网和社会化媒体来完成。许多曾经熙熙攘攘的购物中心现在正在无情地衰落。甚至市中心的许多商场都已经呈现出一片废墟的景象。

  与此同时,许多新的消费空间慢慢的出现。荟牛网小陆认为它们似乎与传统商场截然相反,既包含着对全球化和大规模制造的批判,又掺杂着历史消失的情感和对传统街景的留恋。比如农贸市场回到了前工业时代的传统消费关系,使得消费者和生产者有了直接的联系。好像和曾经生活在地下的早市差不多,但是有明显的中产阶级标签,不能混为一谈;弹出式商店就像现代版的街头小贩一样,简单地再现了传统的街道,这些街道混合了交通、商业和休闲等多种功能,但管理严格,布局精心。而以历史街区为唯一肌肉的商业区,通过保存历史街区和建筑来回应人们对城市肌理破坏的关注,但真实的历史却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被溶解,成为消费的对象。消费空间在今天的城市里仍然是一个奇迹。

  看完之后,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呢?那么你们能回答我开头的问题了吗?为什么建筑师是消费主义的“帮凶”呢?有知道的朋友能回答哦~